感知互動

網站設計|CIT24 國際策展論壇

網站設計|2023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網站設計|CIT24 國際策展論壇

在面對時代劇烈轉折的當下,策展如何再作為知識生產和文化思辨的積極方法,同時成為激發文化創造力的前沿實踐?而面臨當代人的精神世界、感知機制的改變和諸多自然與人為災難、變異的來襲,策展又觸及了什麼樣的關鍵議題?本次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立方計劃空間合辦的CIT24國際策展論壇,以《演變的風景-「危機即轉機」時代裡的當代策展》為題,試圖叩問這些當下急迫的問題,嘗試在時代的轉向中再次勾勒關於策展所應具備的動能,並檢視策展實踐中所演化的風景。 2019年,「當代策展」作為一門專業在臺灣發展了約20年之際,北美館與國藝會共同主辦了為期三天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以亞洲文化歷史脈絡為基礎,探索地緣關係中的策展(史)與方法學,以及策展人的社會職能與角色。隔年,一場改變世界的疫情爆發,世界旋即進入了緊急狀態,過往的社會關係也出現迥異的變化與張力,藝術生產作為文明運轉中的一環,也同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下回首,人們似乎還能夠將因疫情所遭逢的巨大衝擊視為一種基進地汰舊換新的循環,藉此重新認識人、物和這個世界。然而世界持續加速展現於自然、文化、生態、政治、技術,乃至於環境物種生滅等種種複雜狀態上的改變,在後全球化時代裡,也正通過策展作為一種動能來重新定義與檢視。 道德經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危機亦是蘊藏巨大轉機的時刻,CIT24國際策展論壇承接2019年的脈絡,提出三個討論主軸與之回應:一、策展作為方法,如何思索當下與未來?二、面對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創作與展示範式的轉變;三、再探地緣政治中的文化藝術實踐路徑。這三個方向並非各自獨立的主題,而是一種總體觀察下的分徑和交會的討論。 CIT24國際策展論壇邀請七位來自世界不同區域的主講者,對時下藝術體制、區域觀點、策展思想的演變提出其深刻的洞見和觀察,期冀藉由本次與臺灣藝術專業工作者共聚一堂的機會,持續建立跨地域的對話場域和交流網絡,同時致力推動和深化在地的策展教育。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2023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自2008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拓展影像與多元媒材的各種嘗試,不僅反映時下社會脈動,亦觸碰面向未來的議題與趨勢討論。今年,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邀請獨立策展人徐詩雨及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擔綱策劃,以「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ness」為題,集結圍繞著「關照(CARE)」出發的作品,深切回應人類與非人在此刻此地各異的處境下,如何能夠彼此關懷與照料,以非人類史觀的角度審視文化與生態的傳承,引領觀眾重新思考「同在一起」的意義。 「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ness」以三個層面探索關照的意義:作品著眼於生命、物質、環境及文化相互交織的狀態,藉由超越人類個體存活壽命的深度時間尺度,來肯認外於人類史觀開展的自然文化故事;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生命的定義也趨向複雜,作品細膩地爬梳生存與活著之間的差異與界線,探尋關於「活」的各種體現狀態,以及理解並尊重彼此處境與感官的未知性;同時,亦有作品將目光放在物質保存及文化記憶傳承,凝視日常生活中多樣的照料活動,以聆聽和反思作為關照的起點。期待本展能成為一個各式感官、媒介、物質與身體的共棲之地。 延續往年機制,本屆錄像藝術展除邀請製作外,亦吸引來自五十五個國家的藝術家參與徵件,從近五百件作品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們各自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發,直視當前不同生命與物質的境遇,使影像的流動與延續成為一種關照的方法。本屆共邀請四位評審參與決選,包含謝以萱(影評人、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片人)、陳琬尹(劇作家、當代藝術研究者)、歐音達・法科耶(奈及利亞拉哥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拉哥斯錄像藝術連線創辦人)及卡蜜拉・馬蘭比奧(學者、策展人、曾策畫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智利館),分別從影像創作的品質、作品與主題的關聯性,以及創作者自身文化脈絡的傳達等觀點提出看法,進行了精采的討論。其中馬蘭比奧以「許多作品試圖用創造性的影像手法面對當前環境意識的複雜性,展現了新穎的美學策略!」總結了本次獲選的傑作。 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將自2023年11月4日展至2024年1月28日於鳳甲美術館展開,並同步推出線上展場,讓觀眾可以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下觀看並與作品互動。展覽共計展出30位(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團體)之作品,包含台灣藝術家張君慈、鄭安凡、林怡君、林怡平與陳省聿、林嘉貞、蘇郁心、吳雅筑與瑪麗安娜.桑琪絲.薩爾瓦多(葡萄牙),以及特克拉・阿斯蘭尼什維利與喬治・加戈.加戈什澤(喬治亞)、芭芭拉.桑琪絲.巴洛索(西班牙)與雅德阿娜.維拉.格瓦拉(委內瑞拉)、喬治・克拉克(英國)、安娜・費雷斯(荷蘭)與盧克.康羅伊(澳洲)、費亦寧(中國)、茱莉安娜・霍施洛娃(捷克)、艾琳娜・諾克斯(澳洲)、史蒂芬・科恩(德國)與奈斯特・西雷(古巴)、李恩喜(南韓)、簡・金・凱森(南韓/丹麥)、丹尼拉・利帕托夫(俄羅斯)、薩莎・利特文采娃與貝尼・瓦格納(英國)、麥海珊(香港)、安娜.蒙迪埃塔(古巴)、西蒙・普勞夫(加拿大)、馬克、薩爾瓦圖斯(菲律賓)、佐藤未來(日本)、唐菡(中國)、娜塔莎・通蒂(印尼)、王博(中國)、八幡亞樹(日本)、袁雅芝(香港)、周霄鵬(中國)。
View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