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台北數位藝術節網站開發設計
文 / 2022台北數位藝術節 策展人 黃祥昀
你是否跟我一樣,每天一起床就開始滑手機?我們到底是在看手機,還是被手機看呢?我們到底是被動接受訊息,還是有能力選擇自己想看的訊息呢?面對鋪天蓋地又轉瞬即逝的訊息、眾聲喧嘩又真假難辨的新聞,我們腦中有足夠的記憶體吸收資訊而有所辨認嗎?
真假難辨的後真相時代
數位全球化時代下,接收爆炸過量的資訊與紛雜碎裂的新聞已是我們的日常體驗。在資訊海量的網路中,各式網路新聞不斷增生,我們總是能找到支持正反兩面的「證據」,但我們常常先相信我們原本就已經認知的事情。我們長時間消磨在手機上,卻無暇進行真相核實。這個現象標示著我們共同面臨的「後真相」(post-truth)處境,後真相意指激發主觀感受與個人信念的資訊比經查證的客觀事實,更容易影響輿論。事實上,勾起情感與服務特定意識形態的假新聞,其傳播速度甚至比有事實查核的新聞快速。
網路瘋傳的不實資訊滲透實際生活
雖然假新聞與假訊息並非當代才出現的社會現象,但網路平台與社群媒體的興起,加速了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與範圍,甚至讓資訊本身成為了一種政治的武器。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威爾許(Edgar Maddison Welch)因相信陰謀論,自稱調查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性侵兒童案,舉槍射向號稱是兒少性剝削據點的披薩店,形成「披薩門事件」 ; 2018年臺灣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自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承受不住因中國與臺灣之間的政治張力所形成的假新聞,及其伴隨的輿論壓力,然而,若只看新聞,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這些事件讓我們深刻地體驗到網路上的假新聞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
全球資本主義與網路社會中的訊息控制與同溫層
然而,到底是誰在製造與散播資訊呢?又是誰在控制資訊流的傳播渠道呢?瀏覽社群媒體時,我們所看到的貼文是經過演算法所篩選的,因此容易受制於自己曾看過的資訊影響,陷入自己的舒適圈與同溫層中(filter bubbles and echo chambers)。在不經意之時,電腦也都紀錄著我們的按讚行為與發文內容,成為廣告推播最好用的消費者偏好數據,有心人士也可以透過這些數據鎖定目標族群,推送客製化的假新聞。
真相碎片: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網路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擷取不同的資訊片段,並把這些片段重新組合、加油添醋,包裝成完整的真相來發送。我們所以為的真相,很可能是平台演算法推送的真相、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運算的真相、政黨或企業透過平台所形塑的真相。製造這些「真相」的機制是各種不同的數位技術架構、電腦與機器中的訊息模組,它們的背後是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權力資本競賽,而這些競賽又鑲嵌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政治角力之中。在層層的包裝中,我們能得知絕對客觀的真相嗎?還是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真相」?
弄假成真的反動力量
2022年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Fake it Real」中,參展藝術作品的主題都圍繞著全球資本主義與網路社會之中,「訊息傳播」與「真相製造」的過程,這些作品展現敏銳的社會觀察與深刻的反思,議題包含:解開假訊息的生產過程、自製弄假成真的新聞、批判數位工具對資訊接受與存放的關係、創造有別於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並試圖反抗既有的資訊架構,找出另一種面對資訊洪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