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lingual / 多語系

網站設計|2024 台北數位藝術節

網站開發|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網站設計|2024 聲波薩滿

網站設計|CIT24 國際策展論壇

網站設計|2024 臺東聲音藝術節

網站設計|2023 台北數位藝術節

網站設計|引用吧 (Citing Bar)

網站設計|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網站設計|2023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網站設計|2022 台北數位藝術節

網站設計|DAC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網站設計|2024 台北數位藝術節

盤古闢開了天地,他的眼睛成為星辰日月、頭髮變成草木、氣息則成了風……,在世界各地的創世神話當中,神-大地自然的呼吸是共通的,農業社會發展成熟之前、原始的人與自然、獸與人的關係緊密,是生命的夥伴。進入數位世界後,人們為滿足更便利、更便捷的生產/生活方式,積極地推動科技發展,將各種所能企及的資源組裝成得以滿足慾望的鎧美拉(嵌合體)。 鎧美拉(chimera)一詞來自神話中同時擁有獅身、羊頭、蛇尾的噴火獸,擁有強大的力量,而後鎧美拉一詞則被生物學領域挪用為同時具有不同生物細胞的個體。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名為「鎧美拉之島」希望邀請多組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展陳跨域、混種的藝術,並且透過作品來闡述人類為了強化各種力量,對生態、科技的彼此模仿,尤其AI的發展以強勢的姿態向各種產業襲來,當然也影響了藝術家面對科技的態度,若以運算和替代邏輯來看待技術與人類生活,這個世界將很快成為可被替代的舊系統,然而我們希望在這個活動當中與觀眾更積極地思考人類和科技之間更加有機的關係。 在策展概念與方法的部分有兩個軸線彼此交錯,第一個軸線是以「器官學」(Organology)一詞作為本策展企劃的概念延伸,靈感來自技術哲學對於該詞的論述,將原本已經有其他學者將技術與工具視為某種輔助器官的觀點繼續延伸,廣義地探討有機生物的「身體器官」、醫學技術上的「人工器官」、還有制度與科層組織下的「社會器官」之間的關係,人類的生存基本上離不開科學技術代表的「人工器官」。對一個「世界」的想像可以小至一顆細胞、大至宇宙的尺度,就如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樣的句子,只要細心的觀察,就算是微小至沙子,也能從中看到世界、宇宙那樣的浩瀚組成方式。因此,如何讓「精神性」和「科技」這兩個器官組成的身體系統能有機地運作,便是我們現今所面對的重要問題,而時時警惕著這個命題,也才能避免我們將技術工具(例如AI)在社會中的意義簡化為只是拿來運算或替代勞力的邏輯。 本策展概念與方法的第二個軸線則是把「推測」(Speculation)與「虛構」(Fiction)當作方法去勾勒科技與人類的交錯混種,並嘗試從中窺視隱藏其中的倫理爭議與文化問題。近年來許多生物學家嘗試將人類基因透過基因剪輯的技術鑲嵌至動物的胚胎,希望未來可以有機會透過動物胚胎培養出醫療所需要的替代人類器官。雖然這類型研究的初衷是為了人類的健康,但是跨物種的基因嵌合則引來了諸多的倫理問題。人獸混種胚胎的鎧美拉(嵌合體)挑動了人類文化中對於人的定義的敏感神經,也間接暗示了人類社會對於新興科技的雙面情感,在期望科技能夠帶來新的契機之際,也恐懼科技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挑戰。在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中,多位藝術家透過作品去推測科技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並物質化與視覺化這些片段的虛構敘事,讓觀眾透過不同的感官體驗與互動,去對於這種鎧美拉般的多元器官系統進行省思。同時透過這些推測情境與虛構幻想,嘗試去鬆動大家對科技產生的僵化的二元想像。 如同古老的蓋婭或盤古的神話一樣,對「身體」的想像不應該只限於肉眼可視的形式,人與其所延伸出的科技輔具、網路系統、宇宙運行,都可以當作不同尺度的「身體」,而使其運作的不同系統就像是讓身體得以運作順暢,各具功能的「器官」。經過長久的歷史發展,科技技術所能企及的系統不斷擴大著,不只是個人每天使用的手機、網路訊息,人類科技社會作為一個個體,甚至向外連結著太空與更大的未知系統,因此本展希望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展出彼此對話,以及作品中不同虛構世界的彼此交織,來思考如何讓當代技術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變得更加有機,將「鎧美拉之島」比喻為一個巨大的身體,社會機制和各項科技就像是不同功能的器官一樣,嵌合並運作成理想的鎧美拉。 本屆活動由陳湘汶與顧廣毅共同策展,並邀請活躍的NFT社群「眾聲道」規劃戶外的生成藝術專題。豐富而多元的教育推廣活動則邀請共演化研究隊企劃包括藝術共創、跨學科演講等專業活動。期待大家登上鎧美拉之島探險,找到更多有趣的風景。 文 / 策展人 顧廣毅&陳湘汶 顧廣毅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他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推測設計師等多重身分,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曾獲荷蘭Bio Art & Design Award、臺北數位藝術獎、美國Core77 Speculative Design Award等獎項。 陳湘汶 策展人,曾任藝術雜誌記者與編輯、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其展覽多著重作品間的對話關係,以敏銳的空間感創造清楚的展覽敘事,近期參與的展覽計畫有2024年「沃克・海怪・砲火・他們–熱蘭遮堡400年」、2023年「智能廢軀」(臺北數位藝術節錄像交流計畫)、2022年「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複景生活-當代藝術視角中的蒙古及中亞」、2021年「2021臺北數位藝術節 – 無邊庇護所」(台灣)、「2020臺北數位藝術節 – 01_LOVE 愛情數據」(台灣)。
View Project

網站開發|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為實現未來美術館的新頁,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發明與應用,我們希望透過建立「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平台」,讓它成為藝術創作者、工程師、科學家、藝術行政及製作等角色匯聚與共創的樞紐。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在實體展覽之外,挑戰虛擬載體上的可能性。也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整合活動規劃,提供觀眾更多元的管道,接近藝術家的創作核心。經由在平台上發生的藝術計畫,凝聚關心前瞻科技與藝術發展的社群,更希望透過共製合作的過程,催生出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系統等多面向的創新。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ew page of the TFAM’s future, and to respond to the 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art creation or...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2024 聲波薩滿

2022年底,立方計劃空間首次舉辦了「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Sonic Shaman: TheCube Forum Music Festival),這個台灣首見的以策展思維與主題概念發想所策劃的跨領域藝術型音樂祭在當時成為文化與藝術界注目的焦點。 作為世界經歷疫情衝擊後,首次開啟深度的跨國藝術交流的創新形式,聲波薩滿音樂祭」突破了傳統音樂祭的既有框架,大膽嘗試將獨立樂團、演講、實驗聲響、音樂與視覺藝術結合,打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跨領域藝術盛會。 2024年11月23、30及12月1日,立方計劃空間將主辦第二屆「聲波薩滿音樂祭」。在11月的最後兩個週末,以更大的規模、實驗性及深度回歸,本次共邀請了國內外超過40組的樂團、藝術家、音樂家、學者、文學家等共同參與,於新北市大坪林充滿有機感、工業風的恆成紙業,與台北市大直,建築物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青木淳所設計的忠泰RS289這兩個都市叢林裡充滿高度異質感的場域盛大展開!策展團隊再次以聲響作為最主要的媒介,為觀眾創造出具有儀式感、沉浸式的音樂/聲響/藝術全方位感知體驗。 2024年的「聲波薩滿音樂祭」除了延續上屆的樂團、實驗聲響、電子音樂、講述式表演和視覺藝術,這次將帶來更豐富的展演形式,策展概念以「穿越差異旅店」為主題,延伸出五個章節子題,增加行為式劇場表演、舞蹈、短片放映、視覺裝置設計等內容,並繼續推進關於聲音、表演與藝術內容與邊界的探索。 主題策展是為「聲波薩滿」的最大特色。本屆主題「穿越差異旅店」,聚焦於反思當今科技驅動下的所造成的隔離、差異與冷漠,並試圖透過跨領域的音樂儀式,探索如何創造一個讓不同文化和群體得以產生彼此連結、溝通和聆聽的空間。這個主題下,共分為五個章節:「媒介化的生活」、「差異旅店」、「聆聽的群島」、「感知的織毯」,及「聲之海」。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CIT24 國際策展論壇

在面對時代劇烈轉折的當下,策展如何再作為知識生產和文化思辨的積極方法,同時成為激發文化創造力的前沿實踐?而面臨當代人的精神世界、感知機制的改變和諸多自然與人為災難、變異的來襲,策展又觸及了什麼樣的關鍵議題?本次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立方計劃空間合辦的CIT24國際策展論壇,以《演變的風景-「危機即轉機」時代裡的當代策展》為題,試圖叩問這些當下急迫的問題,嘗試在時代的轉向中再次勾勒關於策展所應具備的動能,並檢視策展實踐中所演化的風景。 2019年,「當代策展」作為一門專業在臺灣發展了約20年之際,北美館與國藝會共同主辦了為期三天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以亞洲文化歷史脈絡為基礎,探索地緣關係中的策展(史)與方法學,以及策展人的社會職能與角色。隔年,一場改變世界的疫情爆發,世界旋即進入了緊急狀態,過往的社會關係也出現迥異的變化與張力,藝術生產作為文明運轉中的一環,也同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下回首,人們似乎還能夠將因疫情所遭逢的巨大衝擊視為一種基進地汰舊換新的循環,藉此重新認識人、物和這個世界。然而世界持續加速展現於自然、文化、生態、政治、技術,乃至於環境物種生滅等種種複雜狀態上的改變,在後全球化時代裡,也正通過策展作為一種動能來重新定義與檢視。 道德經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充滿危機亦是蘊藏巨大轉機的時刻,CIT24國際策展論壇承接2019年的脈絡,提出三個討論主軸與之回應:一、策展作為方法,如何思索當下與未來?二、面對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創作與展示範式的轉變;三、再探地緣政治中的文化藝術實踐路徑。這三個方向並非各自獨立的主題,而是一種總體觀察下的分徑和交會的討論。 CIT24國際策展論壇邀請七位來自世界不同區域的主講者,對時下藝術體制、區域觀點、策展思想的演變提出其深刻的洞見和觀察,期冀藉由本次與臺灣藝術專業工作者共聚一堂的機會,持續建立跨地域的對話場域和交流網絡,同時致力推動和深化在地的策展教育。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2024 臺東聲音藝術節

2024臺東聲音藝術節以「多物種的糾纏 The entanglement of multispecies」為策 展主題,探討生物多樣性所涵蓋三個層面,包含了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 生態系多樣性,並從基因、個體、族群、物種、群集、生態系到地景等各層次 呈現多面向的生命形式。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中,早已造成生態環境過度被 開發與污染,急劇加速消耗地球資源下,已經打破生態平衡與失去生物多樣性 的危機,此歷程如「生態系統的消音」將導致個體被孤立,群體逐漸瓦解,造 成生態的恢復力和生命演化的創造力削弱。 美國哲學家哈洛威Donna J. Haraway 在《物種相遇 When Species Meet》中指 出,人類並非獨自成為如今的狀態,與許多同伴物種共同成為人,且這樣的相 互依存不同物種之間相遇中的責任,人類需要理解並承擔這樣的糾纏關係,在 與其他物種的相遇與回應中,朝向多物種共生的未來。人類社會強調系譜化的 層級結構,而事實上我們的世界是由無數相互交織的多物種所構成的網,我們 必須去除人類中心論,要朝向一種互相連結的、去中心的、永遠向外持續交纏 的社會網絡。 地處偏遠的臺東,不僅自然生態豐富,並擁有多元的族群,是一個自然與文化 多元薈萃的交匯地。在這裡似乎可以找到一個契機,讓我們有機會能省思當代 人類生活中,人類與其他物種(非人)的緊密接觸,這些不同物種的接觸,甚 至是互相依賴,是如何綿密地編織出此間的世界感與社會性? ———...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2023 台北數位藝術節

文 / 策展人 李佳霖 電腦遊戲吃掉我們的硬幣,擄獲我們的心,並將我們的大腦重新裝配。—— J.C. Herz 首先回到 1950-60 年代。當時電腦體積巨大、造價昂貴,通常只有大學或研究機構才有的配備。1952 年,當時是劍橋大學博士候選人 Sandy Douglas 在 EDSAC 電腦上開發出電子遊戲史上最早的遊戲之一「OXO」井字棋,在此之後,各種桌上棋弈陸續開發出電腦版本,讓現代戰爭兵棋推演進入到電腦計算之列;1962 年,為了讓多位使用者同時使用巨大電腦的運算資源,所謂的「分時系統(time-sharing system)」被開發出來,這時另一款遊戲《太空戰爭》(Spacewar!)便能在麻省理工學院的 PDP-1(Programmed Data Processor-1)電腦上運行,分時技術讓兩位玩家可以連線對戰,「個人使用者」的概念應運而生,讓人彷彿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個人電腦。 遊戲經常作為電腦技術發展的演示方式,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某些新技術或功能。人機互動介面的發展與電腦硬體的普及上,遊戲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不僅將我們的大腦重新裝配,也讓我們長出新的繭。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例子是微軟電腦的小遊戲踩地雷、接龍與傷心小棧,1990 年代被微軟內建在 Windows 系統中,讓使用者熟悉滑鼠的操作。而後遊戲化(gamification)的概念搭配數位介面,更加廣泛地應用在不同領域,包括教育、行銷、企業管理、群眾外包、健康管理,還有許多區塊鏈遊戲主打的邊玩邊賺(play to earn)機制。 媒體理論家 Claus Pias...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引用吧 (Citing Bar)

「引用吧」(Citing Bar) 計畫名稱源自「引用的政治」(Politics of Citation),作為肯認源頭、邊緣與困境,進而建立團結關係(solidarity),與天地萬物共學共榮的核心精神。 我們將致力透過跨文化知識生產,探索知識的多樣形態、生態智慧與非西方的世界觀,將這些具轉化力的能量傳送至深陷在多重危機與衝突中的星球。除了展覽,也將推出一系列圍繞在關愛與正義主題的研究、閱讀、書寫與出版等參與式活動。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2015年5月16日是臺灣文化公共領域歷史性的時刻。今天,由民間發起的非營利組織「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宣告正式成立。匯聚-文化政策、藝術管理、文化資產、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藝術批評、社區營造、文創產業、藝術市場、文化經濟、影視媒體、流行音樂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等-跨藝術文化領域的研究、實踐與創作工作者,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希冀推動一個自由、開放的知識平台,以及一個促進學術界、非營利文化第三部門、文化企業、產業和公部門之間協力、溝通、對話與理性辯證的臺灣文化公共領域。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2023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自2008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拓展影像與多元媒材的各種嘗試,不僅反映時下社會脈動,亦觸碰面向未來的議題與趨勢討論。今年,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邀請獨立策展人徐詩雨及鳳甲美術館館長葉佳蓉擔綱策劃,以「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ness」為題,集結圍繞著「關照(CARE)」出發的作品,深切回應人類與非人在此刻此地各異的處境下,如何能夠彼此關懷與照料,以非人類史觀的角度審視文化與生態的傳承,引領觀眾重新思考「同在一起」的意義。 「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ness」以三個層面探索關照的意義:作品著眼於生命、物質、環境及文化相互交織的狀態,藉由超越人類個體存活壽命的深度時間尺度,來肯認外於人類史觀開展的自然文化故事;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生命的定義也趨向複雜,作品細膩地爬梳生存與活著之間的差異與界線,探尋關於「活」的各種體現狀態,以及理解並尊重彼此處境與感官的未知性;同時,亦有作品將目光放在物質保存及文化記憶傳承,凝視日常生活中多樣的照料活動,以聆聽和反思作為關照的起點。期待本展能成為一個各式感官、媒介、物質與身體的共棲之地。 延續往年機制,本屆錄像藝術展除邀請製作外,亦吸引來自五十五個國家的藝術家參與徵件,從近五百件作品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們各自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出發,直視當前不同生命與物質的境遇,使影像的流動與延續成為一種關照的方法。本屆共邀請四位評審參與決選,包含謝以萱(影評人、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片人)、陳琬尹(劇作家、當代藝術研究者)、歐音達・法科耶(奈及利亞拉哥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拉哥斯錄像藝術連線創辦人)及卡蜜拉・馬蘭比奧(學者、策展人、曾策畫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智利館),分別從影像創作的品質、作品與主題的關聯性,以及創作者自身文化脈絡的傳達等觀點提出看法,進行了精采的討論。其中馬蘭比奧以「許多作品試圖用創造性的影像手法面對當前環境意識的複雜性,展現了新穎的美學策略!」總結了本次獲選的傑作。 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將自2023年11月4日展至2024年1月28日於鳳甲美術館展開,並同步推出線上展場,讓觀眾可以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下觀看並與作品互動。展覽共計展出30位(組)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團體)之作品,包含台灣藝術家張君慈、鄭安凡、林怡君、林怡平與陳省聿、林嘉貞、蘇郁心、吳雅筑與瑪麗安娜.桑琪絲.薩爾瓦多(葡萄牙),以及特克拉・阿斯蘭尼什維利與喬治・加戈.加戈什澤(喬治亞)、芭芭拉.桑琪絲.巴洛索(西班牙)與雅德阿娜.維拉.格瓦拉(委內瑞拉)、喬治・克拉克(英國)、安娜・費雷斯(荷蘭)與盧克.康羅伊(澳洲)、費亦寧(中國)、茱莉安娜・霍施洛娃(捷克)、艾琳娜・諾克斯(澳洲)、史蒂芬・科恩(德國)與奈斯特・西雷(古巴)、李恩喜(南韓)、簡・金・凱森(南韓/丹麥)、丹尼拉・利帕托夫(俄羅斯)、薩莎・利特文采娃與貝尼・瓦格納(英國)、麥海珊(香港)、安娜.蒙迪埃塔(古巴)、西蒙・普勞夫(加拿大)、馬克、薩爾瓦圖斯(菲律賓)、佐藤未來(日本)、唐菡(中國)、娜塔莎・通蒂(印尼)、王博(中國)、八幡亞樹(日本)、袁雅芝(香港)、周霄鵬(中國)。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2022 台北數位藝術節

文 / 2022台北數位藝術節 策展人 黃祥昀 你是否跟我一樣,每天一起床就開始滑手機?我們到底是在看手機,還是被手機看呢?我們到底是被動接受訊息,還是有能力選擇自己想看的訊息呢?面對鋪天蓋地又轉瞬即逝的訊息、眾聲喧嘩又真假難辨的新聞,我們腦中有足夠的記憶體吸收資訊而有所辨認嗎? 真假難辨的後真相時代 數位全球化時代下,接收爆炸過量的資訊與紛雜碎裂的新聞已是我們的日常體驗。在資訊海量的網路中,各式網路新聞不斷增生,我們總是能找到支持正反兩面的「證據」,但我們常常先相信我們原本就已經認知的事情。我們長時間消磨在手機上,卻無暇進行真相核實。這個現象標示著我們共同面臨的「後真相」(post-truth)處境,後真相意指激發主觀感受與個人信念的資訊比經查證的客觀事實,更容易影響輿論。事實上,勾起情感與服務特定意識形態的假新聞,其傳播速度甚至比有事實查核的新聞快速。 網路瘋傳的不實資訊滲透實際生活 雖然假新聞與假訊息並非當代才出現的社會現象,但網路平台與社群媒體的興起,加速了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與範圍,甚至讓資訊本身成為了一種政治的武器。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威爾許(Edgar Maddison Welch)因相信陰謀論,自稱調查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性侵兒童案,舉槍射向號稱是兒少性剝削據點的披薩店,形成「披薩門事件」 ; 2018年臺灣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自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承受不住因中國與臺灣之間的政治張力所形成的假新聞,及其伴隨的輿論壓力,然而,若只看新聞,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這些事件讓我們深刻地體驗到網路上的假新聞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 全球資本主義與網路社會中的訊息控制與同溫層 然而,到底是誰在製造與散播資訊呢?又是誰在控制資訊流的傳播渠道呢?瀏覽社群媒體時,我們所看到的貼文是經過演算法所篩選的,因此容易受制於自己曾看過的資訊影響,陷入自己的舒適圈與同溫層中(filter bubbles and echo chambers)。在不經意之時,電腦也都紀錄著我們的按讚行為與發文內容,成為廣告推播最好用的消費者偏好數據,有心人士也可以透過這些數據鎖定目標族群,推送客製化的假新聞。 真相碎片: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網路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擷取不同的資訊片段,並把這些片段重新組合、加油添醋,包裝成完整的真相來發送。我們所以為的真相,很可能是平台演算法推送的真相、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運算的真相、政黨或企業透過平台所形塑的真相。製造這些「真相」的機制是各種不同的數位技術架構、電腦與機器中的訊息模組,它們的背後是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權力資本競賽,而這些競賽又鑲嵌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政治角力之中。在層層的包裝中,我們能得知絕對客觀的真相嗎?還是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真相」? 弄假成真的反動力量 2022年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Fake it Real」中,參展藝術作品的主題都圍繞著全球資本主義與網路社會之中,「訊息傳播」與「真相製造」的過程,這些作品展現敏銳的社會觀察與深刻的反思,議題包含:解開假訊息的生產過程、自製弄假成真的新聞、批判數位工具對資訊接受與存放的關係、創造有別於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並試圖反抗既有的資訊架構,找出另一種面對資訊洪流的方式。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DAC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成立於2009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數位藝術基金會」開始營運,成立之初以數位藝術的研發實驗作為宗旨。2018年起,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承接營運,以其豐富的藝術資源與實務經驗推廣展演活動、加強在地連結。DAC提供藝術家工作和展示空間、媒合技術專業人才,以促進優秀數位藝術計畫的實現與展呈。DAC以推廣數位藝術為目標,每年舉辦六檔展演活動與臺北數位藝術節,規劃20場以上之論壇與工作坊,致力於開拓數位藝術研究與創作資源,以多元型態推動數位藝術發展,為台灣數位藝術重要的國際交流窗口。
View Project

網站設計|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培養「新青年」的世界公民氣質 理性、開闊的公民群體,是民主制度落實的根本。基於這樣的體認,2005年7月,一群一向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成立了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企業家慨然捐資,個別公民挹注小額,文化人義務擔任董事,社會的正面力量在這裏匯聚。 基金會是一個思想交流平台;我們敞開胸懷聆聽,靜下心靈思索,以理性、開放、尊重的態度,開啟對話。我們希望透過深度對話刺激年輕人思辨的能力,為台灣,也為華人世界,培養一代有眼光、有思想、有關懷的世界公民。
View Project